人才梯队,在业内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叫继任计划、接任计划,有的叫战略人才预备,后备人才培养,更通俗一点的,也可以叫人才备胎计划。
一、人才梯队计划,在组织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人才梯队计划1.0
这是面向决策层的人才梯队的建设,公司创始人、合伙人和决策层大多是有危机意识的,他们担心自己那一天能力跟不上了,或者失去了某种能力,组织可能会发生什么。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高管,年纪轻轻就计划着退休,因为所在的行业和公司发展速度太快,不是所有人的能力都能保持线性增长的。
因此,他们一开始最关心的就是决策层、最高管理层的人才后备梯队,像华为的“轮值CEO制”、阿里“班委制”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2)人才梯队计划2.0
这是面向中高层管理者的人才梯队建设,涉及到公司各种VP(副总裁)、事业部总经理,部门总监,这是主流的人才梯队计划。
这个阶段的人才梯队计划,侧重应急和应对危机的,以解决不同部门和关键岗位的人才断档或接替问题。
2.0计划的难度在于,有的关键岗位不断的换人,有的关键岗位从来没有换过人,这都会造成这个岗位的能力建模、人才潜力开发带来麻烦。
(3)人才梯队计划3.0
到了3.0,人才梯队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覆盖面不仅仅是管理者,囊括技术岗位、产品岗位、职能岗位等,“人才”的定义会更广泛,公司还会设立专门的人才管理相关部门来负责人才梯队建设。
像小米成立“组织部”,美团成立“中高管发展部”,他们的业务增速明显快过人才储备和人才能力提升速度,要有人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阶段的人才梯队建设,更专注于内部人才库的建设,会全面应用胜任力模型、绩效评估、个人发展计划等更丰富的工具,帮助组织内部的人面向未来开发他们的潜力。
(4)人才梯队计划4.0
4.0的人才梯队建设,开始关注外部人才库的建设,目光更为长远,这些人才基本都是属于组织外部,包括大学教授、行业顾问、上下游供应商专家等,他们往往被定义为“生态人才”。
比如阿里巴巴的湖畔大学和腾讯的青藤大学孵化的创新人才,华为跟全球一流大学合办的研究所,资助的顶尖科学家。
这些外部人才跟组织属于一种“弱连接”,他们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行业号召力,会在关键时候给企业带来“惊喜”
二、人才梯队建设通常要留意的三个问题
1、时间周期——多长时间做?
人才梯队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还是一个周期性的项目工作?需要什么时机,需要间隔多长时间做一次?
大部分的情况,都是按季度或每年定期去做,就像热门的“人才盘点”项目一样,周而复始,只不过,人才梯队建设的内容更丰富,包括绩效评估、潜力评估、个人发展计划(IDP)等系列工作。
如果把人才梯队当成一个持续性的日常工作,需要持续的决策、持续的信息收集和持续的跟进,如果没有专门的“人才发展部”或“干部部”,工作量还是比较惊人的。
所以,很多公司“人才梯队建设”一开始都是从周期性开始,逐步过渡为持续性的工作。
2、计划覆盖面——涉及到哪些人?
人才梯队会涉及到组织中的那些人那些类型的人?或者说,这个人才梯队计划,是一个专门的计划,还是一个通用的计划,这会影响人才梯队建设的进度。
如果是一个专门的人才梯队计划,这样的计划往往是应对当下某种危机,比如某些部门某些领域的人才严重流失或过度更替,所以,这份计划是针对特定的岗位序列、工作类别的定制型计划。
如果是一个通用的人才梯队计划,旨在为大部分的人才在所有工作类别、工作级别晋升做好准备,会更侧重的个人发展的出发点,时间周期可能会比较长。
3、透明度——要不要公开?
人才梯队计划方案,要不要跟给员工们大张旗鼓的公布?这个问题考验组织文化,要看组织文化是封闭型的,还是开放型的。
如果传统的封闭型的组织文化,组织会认为人才梯队计划就像薪酬激励计划一样,视为最高机密。最高决策层是人才梯队的设计者和所有者,他们不允许就其跟员工去沟通,人才梯队计划涉及的当事人,也仅限于知情,个人发展目标不影响决策者的决定。
人才梯队计划保密也不是没有道理,一是担心这些信息被竞争对手掌握,人才梯队背后是战略意图的体现,二是担心那些知道自己在人才梯队的员工,可能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决策者避免陷入“被动和要挟”。
如果组织文化是坚持开放和透明的,人才梯队计划公开也无妨,就像很多互联网公司,习惯了大大方方的宣布“组织架构与人事调整”,一方面,跟外界表达自信,反正供应商和友商也学不来;二是给内部员工一个信号,要想成为“人上人”,需要在能力、潜力、业绩方面如何去突破。
无论是采取公开策略还是保密策略,需要管理者根据组织文化去斟酌。
三、人才梯队的技术工作
接下来谈一谈,属于人才梯队建设比较“技术化(比较枯燥)”的工作,要基于不同的策略,比如应急策略——面向问题,跟随策略——面向竞争。
我们以“面向问题的人才梯队建设”为例,重点谈四项技术工作:确定关键岗位、确定工作要求,人才评估、人才库设计。
1、确定关键岗位
确定关键岗位是人才梯队建设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因为它们代表着影响组织成功的战略关键杠杆点,如果当这个岗位出现空缺或工作未完成时,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组织将无法满足或超过客户期望,无法成功应对竞争。
确定关键岗位,通常有以下做法:
第一种:岗位空置分析
准备一份当前的组织结构图,最好是每个职能部门出现领导的名字,如果组织还不太大,可以列出里面的人数。
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1)“这个职能部门对组织有什么独特贡献?”
(2) “如果这个领导不在岗(空置),这个职能部门还能有效运作吗?”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想说明了为什么职能部门是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实现预期结果的。主要是搞清楚这个职能部门输入什么、具体做了什么,又输出来什么。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提供了关键岗位的线索。如果领导必须在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为什么这个领导如此有价值?是基于专业知识和经验,还是基于工作职责本身?(价值澄清)
这个领导岗位发挥什么作用,对于其他人的运作特别重要吗?(重要性分析)
这个职能部门员工,是否可以在没有领导的情况下,依然取得成功?(替代性分析)
逐层多角度去分析职能部门和岗位之间的价值创造,关键岗位很容投射在组织结构图上。
第二种:历史证据分析
从历史去找答案,组织过去是否经历过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意外离职而引发的危机,造成组织内外的动荡?
可以扫描过往的人事离职记录,获取过去几年重要岗位的人员姓名,然后联系他们在组织中的前任和现任做回顾性沟通,去分析这些岗位。
分析维度:这些岗位很难填补吗?这些人是否拥有独特、难以替代的知识和技能?这些损失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如果同一岗位再次出现空缺,还会引起轩然大波吗?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汇编成关键岗位的证据。
第三种:高管面对面访谈
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操作,大多数高级管理人员对自己的职责范围有敏锐的理解。
比如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你的职责范围内,哪个岗位突然出现空缺,你所在的组织在取得成果方面会面临重大问题?”
要求他列出要列出的岗位名称,而不是在职人员的姓名。
然后继续问,“为什么这些岗位如此重要?”你也不要提供答案,相反,让高管们提供自己的理由,这种访谈策略可能会带来高质量的信息。
2、确定关键岗位的工作要求
一旦确定了关键岗位,要去关注确定这些岗位的工作要求,提供两种方法:
第一种:进行工作和任务分析
工作分析,就要去搞清楚关键岗位的活动、责任或基本功能。确定必须做些什么来执行每项活动或履行每项责任和基本职能。任务分析是工作分析之外的一个步骤,工作分析的结果称为工作描述,任务分析的结果称为任务清单。
当然,具体去做工作分析,可能会涉及到“岗位、职位、序列、等级”等专业领域的细分,所以,人力资源工作的底层逻辑,都是由数不清的“技术”内容支撑。
第二种:识别能力并开发能力模型
能力评估是工作和任务分析之外,作为澄清关键岗位要求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常来说,能力评估,侧重分析这个岗位上面的人才潜在特征,包括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等特征,这些特征会影响他们在工作中取得卓越的绩效。
构建能力模型的时候,需要你能够搞清楚“知识、经验、技能、胜任力、领导力”等核心概念,大多数标杆公司的人才梯队计划都是以能力模型为基础的。
3、进行现有人才的评估
最常见的,也是最有效的是这两种方法:
第一种:360度评估
360度评估是收集大量数据的有用方法,,围绕“人才”,从他的上级、下级、同级或同事,甚至包括客户、供应商、家庭成员去寻求反馈。
请注意,人才在当前岗位上的成功表现,并不能保证他在更高级别的岗位上取得成功,原因很简单,要求因级别而异。
360度评估的好处,整合了来自周围许多人对个人当前表现或未来潜力的反馈,光是反馈就足以推动变革和个人发展,这个方法的缺点是比较耗费精力,时间周期可能会比较长。
第二种:绩效评估
尽管经常被人吐槽,绩效评估仍然是组织生活必不可少的项目。毕竟,基于工作绩效标准的书面评估要优于非正式的、高度主观的评估。
为了提高有效性,绩效评估应该尽可能地以人才所做的工作内容为基础,而不是单纯的看工作结果,常见的做法是从职位描述开始,然后,根据每项活动完成对人才进行评估。
通过这种方式,组织可以对人才在工作的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精确而详细的记录,人才也将收到关于他们工作表现的具体反馈。
这个评估方法同样有一个缺陷是,从职位描述开始做,需要倾注大量的精力。比如,当一个人个人绩效表现不佳,他们的直接上级必须花时间解释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如何改进。
为了节省时间,有些组织可能试图开发简单、易于填写的傻瓜式的绩效评估表,不过,当评估越容易做,反而,给予人才反馈越容易跑偏。
4、进行人才库设计
有了前面的确定关键岗位、确定岗位工作要求,人才的评估作为基础,就可以到进行人才库设计了,
人才库设计,可能有人会称为“人才地图”绘制。
人才库的核心理念,尽可能多地建立多序列、多层次的后备梯队,而不是像传统的人才更替计划、接班人计划,这些计划通常只为关键岗位确定一个或几个后备人才。
为了建立人才库,组织应该拥有按部门、职位序列、层级等维度进一步细分的能力模型。
人才库要为关键人才做好两个方向的晋升。
纵向晋升意味着个人在职位序列得以持续的攀升,这个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横向晋升通常意味着个人能力的提高,从而使他或她拥有更广泛的知识、技能,以符合组织的方向或个人的职业规划。
长青智业管理咨询项目组祝您工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