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效管理系统打造
让企业自动高效化运营
首页>>新闻动态>>管理咨询

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分析及其解围思路

2018-08-03  长青智业 阅读:1614次

1、为什么说大部分企业推行的绩效管理是无效的?

在实际运用中,企业根据公司年度目标体系制定各部门具有挑战的绩效目标后,管理人员便成了甩手掌柜。人力资源部则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绩效薪酬。这种运作方式往往会导致绩效考核形式化、两张皮、说一套做一套。

 

举个例子,领导给员工确定今年要跑两个马拉松的绩效目标。半年过去了没有按照进度完成一个马拉松的目标,要扣绩效薪酬50%。一年过去了也没有跑完两个马拉松,则要扣除100%绩效薪酬,而且还要降级降薪。试问:

 

 如果真能跑两个马拉松的员工会接受目前的薪资水平吗?企业能把他留住吗?所以这种绩效指标是不科学的。

 

公司能否为员工跑两个马拉松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吗?如果从公司层面都做不到这一点,公司凭什么要求一个员工去完成这种“高难度”的工作呢?

 

     当然,如果员工潜能爆发超乎想象的完成了两个马拉松,那接下来肯定会有很多机构不断地抬高薪酬招揽这名优秀的员工,企业也留不住。

 

通过以上论证发现,纯粹通过KPI考核,在管理中确实给员工带来压力,但笔者认为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给员工带来实际的帮助。

 

这种思路下实施的绩效考核,并不能为员工从原来的60分绩效水平提升到80分提供实际的帮助。仅仅是对现有工作绩效增加了额外的测量工具。而且这种测量的方式也不合理,犹如用米尺测量体温,并不能对管理现状有客观、真实的刻画和描述,更谈不上引导管理进行改善。

 

这样的绩效管理的后果,往往是越考核越费力,越考核越没有信心,越考核,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双方越对立。甚至将本来和谐的工作氛围,搞得人心惶惶、团队氛围很紧张。老板每次看到绩效结果都感叹企业人才紧缺,总感觉别人的员工怎么就这么优秀呢!

 

2什么样的绩效管理才是正道?

笔者认为,理想的绩效管理应立足于的员工成长。这种思路与丰田提倡的造物先育人理念如出一辙。接着“马拉松”的例子往下延伸。公司给员工定了跑两个马拉松的绩效目标之后,管理者要帮助员工梳理、制定出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帮助。

 

比如,要达成跑两个马拉松的目标,则要改善体能、耐力、肾功能、肝功能、肺活量、心率等指标。围绕这几个可控可管理的指标,管理者(教练)为其制定每天的食谱和训练计划。如果按照要求完成每天的计划,并且各项指标都是达到阶段预期结果。那么在绩效考核上,就可以不断的给其肯定,发放过程绩效奖金不断激励其挑战科学的、更高的目标。这个过程中企业用一个种长期投资的心态与员工进行合作,员工也能体验到成长过程带来的快乐。管理者和员工之间最理想的关系,莫过于教练与运动员式的关系,亦师亦友,彼此成就。

 

3企业绩效管理具体怎么做?

目前大部分企业里面实施的绩效管理,停留在初级的目标切分,辅以简单、粗暴(处罚等负激励手段)的管理手段。胜则举杯相庆,败则秋后算账。

 

【销售总监案例】解析:

公司要求销售总监实现6000万的业绩,销售总监根据三个销售经理能力的差异进行目标的拆分。这个过程再正常不过了。我们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①试想,如果三个经理能够达成各自的目标,团队最终完成6000万业绩目标。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6000万的目标下,此销售总监需要发挥的作用不大了。也可以说他已经把团队管理的很好,那也意味着他可以晋升了。

 

②如果三个经理只有一个实现了销售目标,那么,这个实现目标的经理会被提拔到总监这个职位。因为公司完全会考虑将他带领小组的方法推广到其他小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为这位实现业绩的经理进官加爵,便于其管理其他团队成员。

 

当然,也可能提拔到副总监,与原来的总监进行共同管理团队。照此发展,企业的帕金森症就表现出来了,管理人员多、组织臃肿、层级多、人浮于事。公司发现问题之后需进行人员精简。因为新提拔的副总监深入业务一线,与团队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而且有非常好的实战经验,在团队中的影响力足够。那么,原来的总监被换下的概率就非常大了。

 

③如果三个经理都不能实现业绩,那结果就更直接、更明显了,说明销售总监的管理和业务能力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可能直接被换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销售总监对业绩进行简单的目标切分,对于提升业绩达成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也没有发挥一个销售总监应该有的职能和作用。

 

为了将以上的问题进行更形象的理解,可以再举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进行简单的目标分解在管理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制作蛋糕案例】解析:

领导下达任务,需要一个100寸的蛋糕,接到任务后管理人员对团队5人分别下达了制作20寸蛋糕的任务。按照目标分解是对的。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这种做法实现不了最终的任务。

 

为了实现制作100寸蛋糕的目标。管理者应该安排人员分别落实100寸蛋糕制作需要的面粉、鸡蛋、奶油、巧克力、果排。原料备齐之后,管理者还需召集团队,一起研究制作大蛋糕的烘焙工艺。什么样的烘焙工艺才能制作出美味可口的蛋糕?等这些问题都研究透了,才能真正制作出领导需要的100寸蛋糕。

 

看了这个例子后,我们再次回到销售总监的案例,发现这位销售总监除了进行简单的目标切分:

 

并没有对实现6000万业绩所需要客户资源进行盘点;

并没有对实现6000万业绩所需要人员、产品、市场、渠道等进行分析;

并没有对实现6000万业绩所需要销售资料、费用预算、配套政策进行规划;

并没有对实现6000万业绩所需要的员工技能、业务拓展模式进行研究!

所以可以判断这位销售总监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他的管理下不能实现业绩目标也不足为奇。因为他并没有带领团队进入一个能实现业绩的思考和行动环境,缺少实现业绩目标的规划和深度思考过程,只对销售目标进行了简单的分解。

 

绩效管理到底怎么做?通过以上的案例的演绎可以发现,在绩效管理中指标的选择需要遵循管理逻辑,将经营目标转换成管理目标体系,提取出责任主体能影响的、且与经营强相关的指标(要素)。这些指标(要素)才是绩效管理和员工努力的发力点。

如果有销售管理人员将实现6000万业绩的关键要素提炼出来,按照销售业绩产生的逻辑进行缜密的规划,并将相关的细致且具体的工作分解给员工。员工看到这些明确而量化的工作对业绩的提升都有清晰的指向,坚决执行和落实,业绩的产生也是水到渠成。这个过程,关键需要管理者抓住问题本质、进行深度思考、全面规划,将大目标掰开揉碎后进行合理的统筹和安排。 

 

 

 

对以上案例进行简单的总结:理想的绩效管理实施,需要管理者将目标实现按照逻辑和套路(路径)进行解构。通过层层分解、剥离,提炼出与目标强相关、且责任主体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控制和影响的管理对象。这些“潜在、隐蔽”的管理对象,才是绩效管理的最佳发力点!

 

通过严格的推理与演绎,找到实现业绩目标的关键要素,绩效管理也就有了真正的发力点。如果绩效管理一味的关注业绩,对业务人员进行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半年度考核、年度考核。员工既不能更好的找到实现业绩的方法和路径,还要面临公司强势的考核。这个并不是绩效管理真正的出发点。可是有太多的企业,在这条路上走的非常的坚定。

 

如果绩效管理能更多的关注产生业绩的关键动作和关键要素,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员工进行绩效提升,而且被考核人员也会心服口服。毕竟没有这些过程要素的良好表现,实现业绩就是空中楼阁。

 

4回顾与总结

1)大部分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管理者或多或少都觉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笔者认为关键原因是绩效管理中提炼的指标,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伪指标,并不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对象。

2)若想找到科学的管理对象(考核对象),需要融入经营思维。管理者应该将影响问题(目标)的内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掰开揉碎后找到责任主体能够影响和控制的关键因素(潜在指标)。

3)没有融入经营思维的绩效管理体系,就如一个没有真正测量对象的卡尺。绩效管理在执行中往往是两张皮,员工怎么做是一回事,绩效考核怎么运行又是另一回事。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管理就是要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笔者所倡导的绩效管理,也是遵循其中的道理。

 

  • E-mail:cqzy2009@126.com
  • 官方QQ:2380581399
  • 官方微信:jiyecq2013
  • 专家在线:18560936571;18653399269
  • Add1:淄博市高新区傅山大厦5F-502-6F
  • 集团下设分公司:
  • 淄博公司 Tel:18560936571
  • 滨州公司 Tel:18653399269
  • 济南公司 Tel:15275908496
  • 济宁公司 Tel:15949736571
  • 潍坊公司 Tel:18660605607
  • 青岛公司 Tel:1895444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