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管理要求数据统计要全面、真实、客观、及时,能充分呈现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数据分析要科学、合理,通过分析的结果能有效的聚焦企业运营过程的问题点,并对经营结果作出公正的评测,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现在企业三大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核算方法都是安装《会计准则》来编制的。是为了国家税收,企业、金融机构间投资融资服务的。而且对数据的核算往往是滞后的,是对过去的经营结果的统计,很难对企业经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现在很多的老板都有一种感觉,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太复杂,老板又不是专业的财务人员,很难理顺各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老板看不懂。企业亏损了,不知道亏在哪里,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盈利了,也搞不清到底是市场的原因,还是销售的努力,还是研发的优秀设计,还是产品的高品质生产。
报表老板看不懂索性就不看了,事事听汇报,级在汇报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老板很难从这种经过加工过的信息了解事情的真相,那么做出的决策就很容易出现偏差。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所以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运营效率,数据管理体系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 能准确核算价值链中每个层级,每个部门,每个环节的盈利能力,比例是多少?
2, 各环节的资源利用效率,包括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
3, 能洞察企业运营过程中盈利黑洞
4, 能对决策,方案产生的结果做出精确评测。
5, 能对员工的能力和贡献做出量化评价,给予公正的激励。
6, 要决策层、管理层和员工都能看得懂的,并能运用到经营管理实践中。
1, 设立与企业经营现状相匹配的会计科目,把企业发生的所有费用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全部分摊到各个部门,让每一个员工都要有成本费用意识。
2, 进行价值链分析,明确核算每个部门对企业的价值贡献,把企业的利润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要培养员工的的经营意识,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利润,一切与利润无关的工作都是浪费。管理的本质是管控,落脚点是正确的做事,使用的工具是流程和制度,追求的是效率和过程的正确,是典型的过程思维。而经营的本质是创造,落脚点是做正确的事,作为企业家来说,“创造利润”,就是做正确的事,用“做人何为正确“和“以心为本”为出发点,追求效果和结果的正确,是结果思维。经营和管理有根本性的区别。经营是以社会科学为基础,是通过经营者的个性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出的艺术,管理的五项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经营还有筹划,谋划,计划,规划,组织,治理和管理等等,跟管理相比,经营更偏重于动态的谋划发展的内涵。管理偏重于正常的合理的运转。
3, 根据各部门的利润指标制定业绩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可以不是绝对值,但必须能反映部门业绩的提升情况。激发员工持续改善的热情。
4, 根据各部门的业绩完成情况给予公平的奖励。